翾楚說「陰陽互相為根,照你這麼說,也就是是陰是陽為根,陽本是陰為根,也就是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變化,此消彼長,也就是這樣來的,並不只是對立,說明白點其實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對吧?」
蕭天樞聽翾楚說了這一番話,便又高興,又不自在道「呵呵,對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翾楚聽蕭天樞這樣說,心想,要好好的話,怎麼從他嘴裡就說成這樣了呢?聽起來怪不是滋味的,好像說的就像是比較曖昧的男女關係,那裡是陰陽五行啊。一窩蟻 m.yiwoyi.com
翾楚臉紅鼻子粗道「這個人怎麼總是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能不能正經一點,這樣子什麼意思!」
呂洞賓咳嗽兩聲道「咳咳,講正經陰陽修道,徒弟們,休要玩笑……」
蕭天樞見呂洞賓這樣說,便故作正經道「呵呵,我說的,呃,其實我是想說,陰陽理論用來闡述太空、天地的生成和變化。中國古典哲學以及相關宗教都堅定地認為太空從無極世界產生以後,首先表現為在混沌狀態,然後清陽上浮為天,濁陰下沉為地,所以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現代物理學研究得到的成果是時空產生以後,基本粒子進一步形成物質粒子原子、分子,然後產生物質,物質之間不斷地作用和聚合從而形成星體。這種研究成果是對中國古典哲學的延伸和繼續。也是對中國古典哲學理論特別是陰陽理論的肯定。(詳見本人拙作《淺析物質、天體和生命》)……」
陰陽理論用來闡述萬物運行的法則。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也就是說,陰陽的影響和作用是萬物運行的根本法則,也是推動事物變化的源動力。沒有了陰陽的作用和影響,或者說這個世界陰陽完全中和,就會回歸到零時空的無極世界。利用在人體上,《黃帝內經》中就說「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
又說「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變化規律。生命屬於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自然的一個子集,所以說生命的變化規律必然服從自然的變化規律。中國古代用生、長、收、藏來說明生命的變化形式和過程,而推動這一過程實現的原動力就是陰陽。陰陽之間的影響和作用而生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陽為生發,陰為消殺。所以組成了四象的「生、長、收、藏」。」
呂洞賓笑道「戰國時的陰陽學是諸子百家的重要一支,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進而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係,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並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翾楚也說「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變化關係。五行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呂洞賓笑道「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於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蕭天樞說「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或不是統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係。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於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呂洞賓笑道「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蕭天樞說「哪四個方面?」
呂洞賓說「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一體、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五個方面。陰陽互藏交感,「交感」即交互感應,是指陰陽二炁在運動中處於相互感應相互作用的過程之中。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陰陽)「二炁交感,化生萬物」(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萬物的化生源於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哲學思想始自先秦諸家,如《荀子·禮記》說「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