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中軍和楚軍相距一里左右的位置停下,他們打了好些天的「君子戰爭」,產生了自己就是個君子的錯覺,每次開打前會在陣前進行致師。
他們進行的「致師」不是武將單挑,純粹就是展現屬於霸主國的風度,統兵作戰的指揮官陣前互相嘮嘮嗑,語氣用詞上很古典,並且看不到什麼劍拔弩張。
也是哦?
大家都是霸主,打生打死歸打生打死,何必讓各自的小弟看到自己的氣急敗壞。
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紀,五大流氓互相交惡之下,再憤怒在媒體的拍攝下講得也是一些固定套路的外交辭令,看不到互相之間惡語相向。一些小國沒那份牌面,氣急敗壞下會當場罵街,再得罪五大流氓被安排著怎麼死。
所以了,什麼樣的身份地位就該有相應的氣質,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後,心裡再怎麼巴不得弄死對方,表現出來的涵養依然無可指摘。
現在,呂武單車向前,對面則是楚君熊審的「王駕」在朝前。
楚君熊審的「王駕」之上還有子囊與薳罷,子囊是作為戎右,薳罷充當御戎。
呂武率先停車。
楚君熊審的「王駕」抵近到呂武戰車前方五米才停下來。
呂武行禮說道:「代寡君問候楚侯。」
周王室拒不承認楚國的「王號」,作為周王室體系下的晉國肯定也不會承認。
很多時候,晉國在爭霸中處於劣勢時,晉國的君臣會稱呼楚君為楚子,算是打不過用嘴炮獲得心裡安慰的一種做法吧。
楚國一開始是子爵,後來一再勵精圖治,爵位變得越來越高,也才有了現在的成績,甚至都能「問鼎輕重」了。
他們在公元前704年稱王,也就是某一代的楚侯僭越稱王,那個一代的楚君叫熊通,同時制定了楚國「稱霸天下」的路線。
楚君熊審沒過多計較,認定晉人會在某一天承認楚國「王」的規格,並且跪在某一代楚王的陛下求饒。
這個「陛下」就是「王座」前方的台階,不是什麼「皇上」、「聖上」、「官家」之類的代稱。
楚君熊審用獨眼盯著呂武,再用手肘碰了碰子囊示意趕緊走完流程。
春秋一般講究戰場上「王不見王」的那一套,身為人臣也沒資格跟一國之君直接對話。
子囊是楚國的令尹,跟呂武是晉國元戎屬於平級。
另外,呂武還是秦國的執政,從大家認可的級別上不如晉國元戎和楚國的令尹。
秦國執政和齊國執政,大概是位比晉國元戎之外的「常務卿大夫」,級別跟楚國令尹的副手左尹、右尹差不多。
齊國和秦國之前被承認為晉國和楚國之下的第二梯隊,其餘國家的執政地位則是又有比較詳細的區分。
注意,是「之前」,遭到重創的齊國已經式微,秦國則是成為陰氏的傀儡國。
宋國、衛國、鄭國一些二流強國,他們的執政大概就是晉國「卿」、楚國左尹、右尹到晉國上大夫、楚國司馬的第三梯次。
三流和不入流諸侯國的國君政治地位有「保底」,可是生活質量未必有晉國大夫或楚國封君過得舒服。
很是能夠理解的事情,二十一世紀黑大陸的部落酋長,他們的生活質量就跟東方大國居住在城市環境的生活質量沒得比。就一個點外賣上面,誰游過大海外加爬山涉水去送?空運都沒機場讓降落呀!
呂武看到楚君熊審跟子囊附耳說了什麼。
聽完的子囊看向呂武,說道:「我王提議,兩軍戰至最後一人。」
玩這麼大的嗎???
呂武掃了一眼楚軍的構成,看到楚國「王卒」之外,餘下就是蒍氏、成氏和斗氏的軍隊。
楚國「王卒」的數量約在兩千左右,剩下的楚軍估計是蒍氏、成氏和斗氏平均分?
觀察楚軍的呂武沒耽誤做出回答,說道:「楚侯有此雅興,我自當奉陪。」
致師完畢,雙方各自掉頭回去。
陰氏的戰車能夠做小幅度轉彎的機動,驅使拉車馬匹埋蹄就是了。
楚國並沒有掌握「尖端技術」,又看到了人力扛車的畫面。
「可獲晉軍兵車仿製之。」楚君熊審早就發現這個問題,更清楚戰車差距帶來的劣勢。
子囊答應下來。
那個什麼「專利權」之類的玩意,晉國能管得了一幫小弟,管不到楚國頭上。
就那個話:覺得被侵權了?來打我啊!
楚國跟晉國早就處在戰爭狀態,會害怕開戰就是個國際笑話。
他們其實已經在「侵犯專利權」了,比如仿製晉國陰氏的沖城車和對樓。
雙方戰場上的老大各自回去,子囊跟楚君熊審分別回到自己的戰車上。
呂武招來了士匄等貴族,通知楚君熊審約定「死斗」的消息。
「夜來仍不罷戰?」士匄發出了靈魂質問。
跟楚軍死拼這種事情,范氏不帶慫的。
其餘的貴族就有點揪心了。他們的家底就那些,拼光了要咋整?
呂武只是通知,沒打算聽取什麼意見。
常規有常規狀態下的布陣方式,拼命則是必須擺出拼命的架勢。
約定打到最後一人的晉軍和楚軍,他們忙碌著布置各自的陣型。
楚軍那一邊,區分「王卒」與封君的軍隊。
楚國「王卒」將戰車集中在軍陣的中央,步兵則是位於戰車兩側成為一個「人」字隊形,兩個縱隊合成一個大陣,看去也就成了「大」的篆字,也就是兩個「人」的重疊。
士匄說道:「楚『王卒』列『荊屍陣』。」
這個「荊屍陣」聽著挺嚇人,字面意思好像是抬南方的屍體來擺陣。實際上也就一個陣型的名字,是當初楚武王熊通用來嚇唬隨國人的。
來自蒍氏、成氏和斗氏的軍隊則是列出一個三「徹」的陣型。
看楚國「王卒」位於戰陣的最前端,明顯是一開始就要上精銳,爭取獲得一個開門紅。
「跟我想到一塊去了。」呂武心想。
軍隊十分依賴於士氣,統兵將領通常會想方設法獲得一個良好開頭,用來鼓舞己方將士。
另外,軍隊是一個依賴勇者的集體,絕大多數士兵看到有勇士敢打敢拼會被帶動得勇氣倍增,換作是看到大家都那麼慫也就跟著慫了。
呂武將陰氏的甲士部隊安排在軍陣的最前端,依照操練成果擺出了一個「鋒矢陣」的陣型。
而實際上,晉軍用得最慣的是「魚鱗陣」這個陣型,尤其是當初的郤氏用得最好。
其實「鋒矢陣」還是騎兵用起來最適合,一般被用來進行中央突破。
呂武拿步軍來使用「鋒矢陣」的原因太現實,對面的楚國「王卒」用的是「荊屍陣」。
而「荊屍陣」看著就是一個用來中央突破的陣型,並且還兼顧了左右兩翼,包圍夾擊的效果會很有限。
「鋒矢陣」也是一個能夠兼顧兩翼的陣型,對上「荊屍陣」無非就是硬碰硬而已。
戰鼓聲被敲響,晉軍和楚軍幾乎在同一時間進行推進。
晉軍這邊的陰氏弩手在楚軍靠近到約兩百米開始進行校射,也就是幾個弩手射出尾翼為紅色翎羽的弩箭,不是全體射箭。
校射是用來測試最遠射程,一般被用來作為發揮「箭陣」作用的「前搖技能」。
兩軍的前陣推進,後續的部隊並沒有全部待在原地,互相之間留下數量差不多同等的後備隊,該上的部隊則是向前壓進。
很快,陰氏這邊的弩手就進行了射箭,覆蓋目標並不是楚國「王卒」這邊,弩箭從楚國「王卒」頭頂飛過,落在了第二梯隊的封君部隊群中,剎那間帶起了悶哼和慘叫。
跟晉軍較量了這麼久,楚軍的弓箭手已經不會沒有得到命令就私自射箭。敢那麼乾的楚軍弓箭手已經被處決,剩下的楚軍弓箭手肯定會被震懾到。
硬碰硬的較量沒戰車兵什麼事,他們在發覺自己衝上去就是送人頭之後,後方傳來了向左右兩翼撤離的命令。
有讓戰車撤離?步兵超過戰車就不算「超乘」了唄。
隨後,楚國「王卒」與晉國的「陰武卒」正面撞上。
楚國「王卒」有攜帶盾牌,他們是持盾握「戟」的推進方式。
晉國的「陰武卒」……,其他家族稱作「陰兵」,第一排是扛著大盾的盾牌手,他們手持盾牌撞向楚國「王卒」的盾牌互相抵住,後方持「戟」的「陰武卒」靠上去。
雙方在碰撞的一剎那發出了極大的金屬交鳴動靜,隨後就是兩邊的士兵用武器捅刺盾牌空隙,試圖捅或刺到盾牌後方的敵軍。
子囊看著不斷落下的箭雨,再看看倒成了一片片的己方弓箭手,眉頭皺得很深。
晉軍遠程部隊的射程比楚軍遠程部隊更遠,弓箭手一般還沒有防具,遭到箭雨覆蓋絕對會死傷慘重。
打了這麼些天,楚國那邊的弓箭手都快被消耗沒了,臨時拉壯丁又一再被消耗,弓箭手成了這場戰役最為危險的職業。
子囊得到提醒扭頭看去,看到的是呂武所在的戰車筆直朝自己衝鋒,一路上橫衝直撞無比兇殘。
「陰武這是在做什麼?」子囊其實想到了,只是感到極度的難以置信。
呂武在幹什麼?
不能俘虜楚君熊審,還不能俘虜楚國令尹子囊嘛!